Thursday, April 27, 2006

爭奪戰

某回與友人到減價場掃貨,才早上十時許,現場已一片狼籍,多名美少女OL闊太肥師奶高齢阿嬸都在那裏瘋狂搜掠,我們也不甘示弱,趕緊加入戰團。

忽然友人覓得高跟鞋一雙,式樣不錯卻比她的脚大了半号,我們正猶疑要不要放回之際,身旁另一婦人問:「請問要唔要?」朋友見她虎視眈眈,馬上把鞋盒抱緊,然後說:「要!我買!」對方只好狠狠然離去,朋友則一臉洋洋得意。

我覺得最開心的應是那對高跟鞋。

既已放在特賣場,十元一對任揀,可見已是月下貨,但一旦有人爭奪,即變奇貨可居,真是「瘦田無人耕,耕開有人爭」。

商場戰場情場亦如是,最大的本錢是「有人爭住要」,搵工跳槽之前總會先找定多條後路,告之現任老闆:人家出這個數,你出多少?這世間誰要人棄我取?經過被爭奪才顯得矜貴,升價十倍,兼且贏的一方更添一重勝利的快感,何樂而不為?

遺憾生平從未被任何人(男或女)爭奪過,每次見人家三人對峙,女孩邊哭邊勸:「唔好爭啦,你哋唔好再為咗我而打交啦!」一副焦急跺足我不依的可憐兮兮模樣兒,教我好生羨慕;又或二女一男時,男方大義澟然的說:「夠啦!再爭我兩個都唔要!」噢!多麽威風有型啊!

觀文各位如有類似經驗,未知能否告之一二?

Friday, April 21, 2006

菜名的聯想

報載,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美國,到世界首富蓋茨家中作客,晚宴菜單是:暖沙律、煎牛扒及杏仁蛋糕。不少人為之瞪堂結舌,說到底是兩大巨國響噹噹人馬,好歹也該有些一級魚子醬百年紅酒燴鵝肝之類,豈會以如此平民化菜式款客?

我並不懷疑蓋茨的待客之道,怪只怪美國人太保守了。曾在北美居住過的人或許會明白,美國人在食的方面並不開放,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未碰過內臟,甚麽血鴨鵝肝羊小肚,對他們來說眞有點匪夷所思;要是他們拿陳年Blue Cheese出來,可能又到胡主席受不了,相比之下,牛扒是安全而不易出錯的選擇。

北美洲的飲食文化並不如歐洲豐富,更枉論追上中國這個吃的民族了。不說食物本身,中國美食藝術之博大精深,從菜名設計上便可見一班:「金鑲銀」其實是蛋炒飯、「金銀蛋」是皮蛋和咸蛋黃,還有「老少平安」、「螞蟻上樹」、「楊枝甘露」、「闊佬炒飯」...餸菜內容尋常,但名字提供聯想,未吃先加分。

以下是一些好玩的菜名,內容包你估都估唔到:

「亂棍打死牛魔王」
豆角炒肉碎。

「初吻」
鹵水豬脷。

「生死戀」
咸魚粒滾生魚片粥,是已故名伶新馬師曾的至愛。

「三代同堂」
雞蛋釀小春雞再釀大母雞,菜名好意頭但其實很大吉利是。

「芽菜雞」
老字號茶餐廳的combo,一碟芽菜加一碟雞而已,不要想得太複雜。

「牛拉麵」
沒有牛肉,也不是靠牛來拉麵,只是弄麵的師傅叫阿牛!

「鬼馬牛肉」
油炸鬼馬蹄炒牛肉,好鬼馬!

「心痛的感覺」
六星級大酒店礦泉水一杯,盛惠五十美元,埋單時便知道何謂心痛的感覺。

至於本人,今天的晚餐是:
「在金黃的麥田上,我看見初昇的太陽。」
煎蛋麥包跟粟米湯,係咪好有詩意呢?

Wednesday, April 19, 2006

明星

電視訪問久休國語片明星凌波和金漢,二人均年過六十,且快要慶祝四十週年結婚紀念,女的雍容華貴,男的豪爽憨直,整段訪問中側身向着妻子而坐,回答問題時不忘向她投以詢問眼光,那份恩愛和尊重,隔着瑩光幕也感受得到。

我對二人並不熟悉,大部分資料都是來自母親。只知當年凌波憑「梁祝」一片紅極一時,在台灣宣傳時是名乎其實的萬人空巷,後來下嫁金漢,便洗盡鉛華,息影隱居去也。

剛移民加國時,每有親友到訪,母親必會指着附近一間綠色屋頂的房屋,告訴人家:「那是凌波和金漢的房子,我們就住後面那條街。」說時一臉喜孜孜,雖然我們誰也沒見過二人從那裏走出來。另外一次,一家人去試一間新的川菜館,點菜時母親還嘀咕着菜式不夠正宗,誰知轉頭就看見凌波和金漢坐在鄰近的桌子,馬上驚為天人,整頓飯爸媽一邊偷看人家一邊儍笑,那晚吃了什麽恐怕一早忘了,倒是碰到凌波這件事,他們說了好幾年。

戲迷碰上心儀的偶像,那種興奮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。尤其見闊別多年的她風采不减,依然端莊、優雅、淡定,便足以想像她芳華正茂時如何傾倒衆生,這些年來說是洗盡鉛華,其實更添一份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,走在街上還是備受注目的,這些,或許就是所謂的「星味」。

想起九十年代後的藝人,喜走市井平民路線,以演員或歌手身份自居,多了一分親切,少了一分星味,不化粧時走在街上面目糢糊,或許連Fans也認不出來。千萬華衣包裝下可以有很多力捧的「新星」,唯獨耀眼的「明星」,張國榮梅艷芳後繼是誰?橫看竪看,好像仍然欠奉。

Monday, April 10, 2006

The Da Vinci Code

久未動筆的另一藉口,是一連數天在追看<達文西密碼>這本小說。

Tom Hanks 是我很喜愛的演員,原本買書是為即將上映的電影「打底」,沒想到小說本身出乎意料的精彩,故事引人入勝,情節天馬行空得來彷彿又能自圓其說,難怪2003年出版時引起全球哄動。

我很欣賞會做資料搜集的寫作人,即使他們寫的是虛構故事。像這種尋寶式的推理故事,場地背景設計得宜的話,確會使人有一探羅孚宮的衝動,或是重新觀看達文西作品,企圖引證作者Dan Brown在書中提示的點點玄機。

不過,此書最惹爭議仍是其大膽的情節設計,包括「耶蘇曾經結婚並有血脈留存世上」、「聖經乃由異教徒編訂修改」以及「新約是偽經」等等。上網找尋有關資料,發現此書引起的迴響成千上萬,譽論或是駁斥或是支持,連羅馬教廷也有一篇FQA放在網上供教友參考。細讀各方論証,旁徵博引,是對歷史和神學的另一次學習。我認為一本好的小說不只是訴說故事,而是會使人思考問題以及尋找更多的解讀,此書無疑成功地做到這一點。

如果你是推理小說迷,我會絕對推介此書;如果你對聖經故事略有認識,此書或可帶你進入前所未有的聯想世界;至於有人担心此書宣揚異端邪說,會動搖人對上主的信心,我看是過慮了,如果區區小說故事會影響一個人的宗教信仰,有問題的該是那人而不是作者Dan Brown.

書中資料之多,情節之豐富,不知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能兼顧多少,非常熱切期待五月十八日全球公映!